一直以來大家都默認基因都是在染色體上,染色體外DNA(ecDNA)這一概念的出現可以說是顛覆了大家的傳統認知,原來研究了半天,竟是搞錯了方向,癌基因其實并不在我們關注的染色體上。由此,癌癥研究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細菌也成帶路黨!ACS NANO: 多功能菌基納米酶實現腫瘤治療打擊
化學動力療法(CDT)是一種通過腫瘤微環境(TME)內源性活性氧(ROS)破壞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然而,由于腫瘤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以及靶向性等問題限制了CDT的進一步發展。

大腸癌中的這種“壞”細菌,或能在腫瘤免疫中發揮“好”作用
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已經成功應用于治療多種血液學和實體轉移性惡性腫瘤。廣泛使用的靶向免疫檢查點的藥物,如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體PD-L1,對一部分癌癥患者有效。然而,抗PD-1/PD-L1治療在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中作用卻不大。因而,找到一種能提高結直腸癌患者抗PD-1/PD-L1治療效果的新方法很有必要。

不講武德!Nature子刊:癌細胞可以偷取免疫細胞的線粒體,提高癌細胞的侵襲性
癌癥,一直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之一,自從2018年癌癥的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以來,有關人體自身免疫對抗癌癥的臨床研究越來越多,但是收效并沒有達到預期。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還沒有全部搞清楚,進而限制了免疫療法的應用和發展。因此,研究并闡明癌細胞如何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是尋找下一代癌癥免疫療法的關鍵一步。

漫威“金剛狼”或可成為現實!Nature子刊:“金屬骨頭”—鈦合金,可加速骨骼再生
醫用鈦合金不僅質量輕、抗腐蝕,而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與人體骨結合的天然能力,可用作植入人體的植入物等,是很理想的醫用金屬材料。

運動還能抗炎!內源性大麻素介導腸道產生抗炎物質 減少炎癥
“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道出了運動對于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近幾年的研究證實,這主要是因為運動會讓身體產生類似大麻的物質,稱為內源性大麻素。內源性大麻素(EC),科學家已知有兩種主要類型,即Anandamide和2-AG(2-花生四烯酰基甘油),它們結合特定受體并引發細胞信號。EC系統由 EC及其受體組成,其中具代表性的是G蛋白偶聯受體 CB1、CB2 以及產生和降解EC的酶,可以調節全身能量代謝、疼痛和腦生物學。

“瑞士軍刀”的雙面性:CRISPR基因編輯存在潛在致癌風險
作為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的代表,CRISPR/Cas9系統已經憑借其成本低廉、簡便易用成為生物醫學領域內的高效工具,一度被科研人員稱為“瑞士軍刀“。目前,CRISPR/Cas9系統已廣泛應用于細胞基因編輯、基因調節、基因敲除動物模型的構建、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治療研究等領域。

小黑痣是怎么癌變成黑色素瘤的?與周圍皮膚中的環境信號有關反應,提高移植細胞的生存率
幾乎每個人生下來都有黑痣,黑痣有可能會癌變黑色素瘤,但這種癌變是怎么發生的,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黑痣轉變為黑色素瘤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釋。

《Nature》:皰疹病毒看似“低調的青銅” ,實則“神秘的強者”
有種病毒很狡猾,當你身體無恙時它在冬眠,當你免疫力下降的時候它就趁虛而入,在皮膚、口腔和眼睛等部位引起水泡、潰瘍等伴有劇痛的癥狀。而這一切都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所引起的,包括1型(HSV-1)和2型(HSV-2)兩種。HSV-1可以通過看起來正常的口腔或皮膚傳播,傳播之后也基本不會引起不適的癥狀,而是會在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中蟄伏;HSV-2則主要通過性傳播,隱居在生殖道中。